致:各大傳媒朋友
【新聞稿】
「2025年飲食行業就業前景的看法」問卷調查報告新聞發佈會
政府統計處昨日公佈了本港最新失業率達3.4%,就業不足率亦由1.1%增至1.3%,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失業率由5.3%升至5.7%,失業人數有13,100人,升幅明顯。香港飲食行業近年面臨不少挑戰,近期更有飲食商鋪停業或結業,情況令人憂心。為了解飲食工友在新年前、後的就業機會和人力資源變化等狀況,以及對飲食業未來就業前景的看法。勞聯飲食行業委員會、香港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下稱:飲聯) 於2025年1月至4月期間展開了「2025年飲食行業就業前景的看法」問卷調查行動,共收回了950份有效問卷,並於5月22日舉行新聞發佈會,結果撮要如下:
- 受訪者年齡方面,比例最多為36-45歲,有1%;其次為46-55歲,有33.1%,合計逾68%,顯示本次調查受訪者大部份應為家庭經濟支柱。而年齡35歲或以下受訪者約有20%,56歲或以上受訪者則有近11%。
- 受訪者就業情況,有54%的受訪者為全職員工;而兼職 / 散工受訪者則有18%;另有28%的受訪者指現時為失業 / 待業狀態,調查結果顯示逾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沒有工開。
- 受訪者職業狀況,結果顯示多集中在傳統餐飲業,有兩大主要群組,分別為任職 酒樓的員工,佔整體受訪者43%;其次為 茶餐廳、粥麵檔、小食店、速食店等,佔整體受訪者42%。而亞洲餐廳、西式餐廳,有6%;其他類別如食品工場、會所等,有9%。
- 按受訪者年齡分析就業情況,可見36-45歲及46-55歲兩組別中的全職、兼職/散工、失業/待業受訪者人數均是首兩位,但後兩者的比例高,亦顯示中高齡群體的就業在勞動市場中面臨著較高衝擊。
- 在就業的受訪者中,有7%受訪者指每週工作時間達51小時或以上,比例最多,顯示飲食業員工長工時情況普遍;工時41-50小時受訪者有12.5%,31-40小時受訪者有7%,20-30小時受訪佔5.2%。而少於20小時亦有15.6%,受訪者工時少應屬兼職/散工員工為主,這些受訪者存在「工時不穩定」現象。
- 在就業的受訪者中,每月入息水平 $5,000-$15,000 的受訪者有9%,應屬兼職/散工員工為主;而45.4%受訪者的月薪達 $25,000-$35,000,為最多比例受訪者組別;其次為$15,000-$25,000受訪者則有30.4%;月薪達 $35,000以上的受訪者合計只有4.3%,為最少受訪者組別。
- 受訪者回覆2024年的薪酬調整幅度方面,5%受訪者被凍薪,甚至有31.4%受訪者被減薪;只有接近2成受訪者指2024年度有加薪。結果顯示絕大部份(近八成)受訪者去年薪酬停滯或下降,亦反映出飲食業僱主去年整體薪酬調整趨勢偏向保守或負向。
- 受訪者春節期間是否有節日津貼或獎金方面,有2%受訪者表示沒有任何津貼或獎金;獲發放節日津貼或獎金的受訪者不足一成二。
- 調查結果顯示,有8%受訪者的每週工作時間於春節期間增加5-10小時,亦有9.6%受訪者指增加了10小時以上,大多數因為春節期間店舖人手不足或調舖協助等需要而延長工時;但50.9%受訪者則表示春節期間工時沒有變化,亦有17.7%受訪者更反映每週工作時有縮減,這一部份原因可能是員工休假返鄉或店舖節日停業,反映季節性波動明顯。
- 在整體受訪者中,超過一半(52.5%)在過年後失業,顯示春節後就業市場存在明顯波動,亦有2%受訪者稱於過年後換了新工作,顯示就業或搵工機會減少;只有37.3%受訪者則指繼續在原公司工作。
- 而整體受訪者中,有76%受訪者表示店舖有離職 / 解僱情況,當中的43%受訪者更反映離職 / 解僱人數較多,此現象反映出員工的職業不穩定性高,本地工人就業狀況嚴峻;店舖沒有離職 / 解僱情況的受訪者只有24%。
- 整體受訪者對就業前景的看法方面,有5%的受訪者對春節後飲食行業的就業前景表示悲觀,顯示受訪者因為職業不穩定性高,會對行業未來持消極態度;表示樂觀的受訪者只得1.7%;而持中立意見的受訪者則有15.7%。
- 調查結果顯示,新年前、後公司就輸入外地勞工的數字有明顯的對調或相反的情況。新年前,指公司有輸入外地勞工約有9%受訪者,但新年後指公司有輸入外地勞工的受訪者數字即大幅上升至71.9%,升幅近三倍,飲食業外地勞工的大量輸入可能擠壓了本地勞工的就業崗位。
-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五的受訪者認為,大量輸入外地勞工為本地飲食工人的工作帶來影響,包括長工變散工,甚至工作崗位被取代導致失業。
總括而言,本次調查受訪者多集中於傳統餐飲業,大部份是家庭經濟支柱的年齡層,但結果亦顯示逾四分之一(28%)的受訪者失業,而工時不穩定的兼職/散工亦佔18%受訪者,可見飲食業員工在勞動力市場中面臨著明顯困境。近八成受訪者去年薪酬停滯(48.5%被凍薪)或下降(31.4%被減薪),此現象反映飲食業僱主2024年度在整體薪酬調整趨勢偏向保守或負向。
超過一半(52.5%)受訪者在過年後失業,僅10.2%受訪者稱於過年後換了新工作,顯示飲食業工友新年後就業或搵工機會減少,導致82.6%受訪者對春節後飲食業就業前景持悲觀態度。而調查亦顯示,指飲食業僱主輸入外地勞工的受訪者比例由新年前的23.9%,在新年後飆升至71.9%,此現象反映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被進一步擠壓,故有近9成6受訪者認同輸入外地勞工為本地飲食工人的工作帶來影響。截止2025年4月,飲食業本地勞工失業率達5.7%,不少飲食工友向工會反映指工作崗位被外地勞工取代,由長工變替工(散工),替工變炒魷(失業),本地基層勞工就業環境惡化。調查亦顯示飲食業本地工人市場薪酬高於政府公佈的飲食業工資中位數,導致僱主以低於市場工資的招聘條件進行本地招聘,無人問津下申請輸入外勞,形成惡性循環。
現時飲食業已輸入逾2萬外勞,其中「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因取消26個工種限制,加上計劃不設申請人數上限,嚴重衝擊本地基層勞工就業及生計,違背政府提出本地優先就業的原則。為平衡飲食業發展及本地就業機會,勞聯提出以下建議:
- 政府應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恢復26個工種限制;對已經輸入一定外勞人數的工種及行業加以規範,按一定比例設立輸入外勞上限及名額,對僱主因獲批外勞而解僱本地員工,或以本地兼職/散工僱員代替原來長工,加緊巡查監視及作出行政制裁;
- 政府應公佈每月審批外勞申請數目,加強勞顧會審批把關的角色;
- 擴展行業工資中位數資訊來源,包括徵詢行業工會意見,避免措施成為僱主假本地招聘、實為輸入勞工的工具;
- 政府可與民間培訓機構合作,推動更多飲食業培訓、就業一條龍計劃,加強連結培訓及就業;
- 推動本地勞工升級轉型,迎接科技發展的勞動市場需求,吸引更多本地年輕人入行;
- 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專門的飲食業發展和推廣統籌機構或委員會,與業界、勞方、資方對接,共同推動香港美食文化多元發展、推廣宣傳香港餐飲特色、飲食業人力資源發展等,合力鞏固香港國際美食之都的地位。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謹啟
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圖1:勞聯及飲聯於2025年1月至4月期間就工友對「2025飲食行業就業前景的看法」展開了問卷調查,共收回950份有效問卷,並於5月22日舉行新聞發佈會,由飲食工會代表和前線工友分享業界現況,包括行業的人力資源變化、本地工人失業的情況等。
圖2:勞聯副主席儲漢松先生指出,餐飲服務活動業失業率由5.3%升至5.7%,失業人數有13,100人,近期更有飲食商鋪停業或結業,情況令人憂心。
圖3:飲聯秘書長何仁清先生表示,工會收到飲食工友反映,新年後失業情況嚴峻,輸入外勞人數愈來愈多,嚴重影響本地工人就業。
圖4:飲食工友陳小姐反映,受補充勞工計劃影響,過年後開工嚴重不足,身邊很多失業的飲食同事即使想轉行,但亦無人聘用。
圖5:勞聯副主席譚金蓮女士指出,政府應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加強勞顧會審批把關的角色;擴展行業工資中位數資訊來源;政府可與民間培訓機構合作,推動更多飲食業培訓、就業一條龍計劃;推動本地勞工升級轉型,吸引更多本地年輕人入行;建議特區政府設立專門的飲食業發展和推廣統籌機構或委員會,合力鞏固香港國際美食之都的地位等。
圖6: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先生表示,飲食行業申請破欠基金數字上升,統計處職位空缺減少,飲食行業前景不容樂觀,建議設立相關罰則或舉報熱綫,增加阻嚇力。
圖7: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周小松先生提出,因北上消費、科技轉型等因素,導致飲食業職位空缺數字呈下跌趨勢,而飲食業失業率一直上升,政府需要重視,應該全面檢討外勞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