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勞聯反對創科局以「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另闢途徑擴大輸入外勞
記者招待會
日前,創新及科技局以推動創科發展為理由,繞過現行機制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美其名為簡化申請及審批程序,吸納科技人才,實為另闢途徑輸入外勞。對此,勞聯強烈反對創科局以招攬科技人才的名義另闢途徑擴大輸入外勞,影響本地科技人才的就業和向上流機會。
事實上,非本地科技專才現在已可透過現行入境處的「一般就業政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及為內地人而設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入境計劃申請來港工作。一般就業政策自2014年9月以來,已批准了超過5200名資訊科技從業員來港工作,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自2008年以來,亦已批准了超過2700名資訊科技從業員來港工作。足見現行機制已經可以容許外地科技人才來港,實在不明白為何創科局要另設計劃輸入人才,是要更快地輸入外勞?還是要先行先試,然後把計劃擴展至其他行業,進一步擴大輸入外勞?況且現行計劃已被不少人詬病,如2016年的審計署報告書指出在20宗抽查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個案中有多達7宗並沒有要求公司提供確認已盡力進行招聘但未能覓得本地人擔任有關職位的相關證明,亦沒有文件記錄不用提供證明的理由。另外,現行的入境計劃原意為補充香港欠缺的專才,入境處規定申請人的職位薪金應與當時本港專才的市場薪酬大致相同,但是報告書卻指出部分獲批個案的每月薪金竟大幅低於本港同一職位的平均月薪,以資訊科技經理為例,報告指在抽查的個案中有超過25%獲批的職位的每月薪酬低於市場平均水平,[1]這些被審計署抽查出月薪低於市場水平的申請個案中,平均月薪約為2萬2千多元,除給人以較低的薪酬聘請專才的感覺外,亦變相打擊本地科技人才的競爭力及就業機會。
政府對人才的輸入不但不嚴謹把關,反而創科局變本加厲地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計劃更容許科技公司可不需事前進行招聘並證明未能覓得本地人士擔任有關職位,這個寬鬆的審核程序實質上就是另闢途徑擴大輸入外勞。雖然,計劃要求科技公司聘請三個非本地專才後,要在本地聘請1位全職僱員及2位實習生,但此乃『掩眼法』,實際上必定會嚴重影響本地科技人才的就業機會。
再者,政府計劃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只要求學士學位的申請者需要最少一年相關工作經驗,而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則毋須工作經驗。等待這些科技專才成為有經驗人士並推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怕所費時間亦不菲。所以,勞聯認為計劃設如此低的門檻,不但不能快速帶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協助本地科技從業員升級轉型,反而只會先對本地畢業生造成衝擊和競爭,窒礙本地科技人才就業和發揮潛能的機會,長遠對香港發展並無好處。
事實上,香港在2016-2017年間,單單是科技、工程及理學學科的學士學位和研究院學位課程的畢業生人數便接近2萬人,足見香港有足夠的科技人才。[2]因此,勞聯建議政府應先投放資源培訓本地科技人才,以及完善各項政策配合創科發展,方是保障及挽留科技專才的最佳方法。
而政府剛公布的人才清單,已包括創新科技專家,不明白創科局為何又要另外增設計劃輸入科技人才。人才清單中的專業人士將來可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工作,我們期望計劃不會被濫用,入境處亦應做好把關工作。我們認同香港需要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亦應該輸入一些本地缺乏的專才來港工作,但有闗當局必須做好相關入境計劃的把關工作,確保本地僱員優先就業。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二零一八年五月十三日
[1] 審計署(2016),審計署署長報告書(第4章-優秀人才、投資者及勞工入境計劃),取自:https://www.aud.gov.hk/pdf_ca/c66ch04.pdf
[2]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7),統計數字,取自:http://www.ugc.edu.hk/doc/eng/ugc/publication/report/AnnualRpt1617/12.pdf
相片1:勞聯主席林振昇先生(左2)、秘書長暨勞顧會勞方代表周小松先生(左1)、勞聯社會事務主任儲漢松先生(右1)、資訊科技從業員朱先生(右2),於記者招待會上指出創科局繞過現行機制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美其名為簡化申請及審批程序,吸納科技人才,實為另闢途徑輸入外勞,變相衝擊本港科技人才的就業機會及生計。
相片2:勞聯主席林振昇先生(左2)、秘書長暨勞顧會勞方代表周小松先生(左1)、勞聯社會事務主任儲漢松先生(右1)、資訊科技從業員朱先生(右2),手持寓意『打爛本地畢業生及科技專才飯碗』的道具,反對創科局以招攬科技人才的名義另闢途徑擴大輸入外勞,影響本地科技人才的就業和向上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