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勞工處處長
陳嘉信 先生
全面檢討勞工政策 扶持弱勢勞工穩定社會
過去數月來,中美貿易戰加上社會出現不穩定情況,致失業浪潮隨之而來,每一個求助個案都令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基層勞工的無力感,勞資地位不對等無數的僱員被迫放無薪假,甚至被裁退;酒樓一夜之間結業,一批批工人被欠薪,香港勞工的景況,彷彿倒退回八十年代,隨時被僱主「用完即棄」的處境。在這個嚴峻時刻,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下稱「勞聯」)整合屬下各行業工會的聲音和意願懇切指出,勞動市場穩定是社會穩定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亟盼政府能展示出最大的勇氣和擔當,認真解決多年來本地勞工得不到應有的地位和保障,所帶來的深層次矛盾,以免社會全面崩毀。
失業率惡化,就業市場轉差,勞聯認為政府當務之急必須為受影響的市民,提供即時支援,以助他們度過難關,並應調整輸入勞工政策,加強就業支援創造職位,以保存人才,避免影響本港未來的發展。為此,勞聯建議:
一‧設立失業貸款基金
本港經濟下行,為協助失業工友,勞聯今年九月進行的調查發現,共有 72.8%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設立失業貸款基金或發放緊急失業/就業不足援助金。勞聯認為,政府發放貸款扶助有需要的市民早有先例,如學生資助辦事處的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全日制大專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擴展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等不同形式的貸款模式,讓不同需要的學生,自行選擇須經審查的免息貸款或免入息審查的低息貸款計劃。
善行可風,勞聯認為有關的貸款計劃值得仿效,政府應以此為基礎,研究向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提供一筆過貸款,並參考學生資助計劃中的還款安排以及利率計算,容許申請者可享有較低的利率,並在獲批貸款後的一定時間後才開始還款,以及可享有較長年期的還款安排,以讓失業者能過渡失業初期最艱難的階段。
二‧以工代賑 創造職位保人才
本港經濟下行,失業率上升,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今年 8 月至 10 月的失業率為 3.1%,較 7月至 9 月上升 0.2 個百分點,至於就業不足率亦由 7 月至 9 月的 1.0%上升至 8 月至 10 月的 1.2%。失業人數及就業不足人數持續上升,現時約有 125,400 人失業,45,900 人就業不足,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的失業率進一步上升至 5.0%,從事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的人士失業率亦有惡化跡象,建造行業特別是土建類工程的就業情況亦預期將受極大的衝擊,而旅遊、飲食、零售等相關行業裁員情況則不斷惡化。勞聯認為面對失業人口上升,政府應主動創造職位,以助受影響的工友,緩失業情況,動用 7 億 1500 萬元,增加 3 萬多個短期培訓名額及職位,包括 8000 多個為期 6 個月的職位。勞聯認為政府應考慮相關措施,並相應增加薪酬及職位類別,以期讓不同行業的失業人士都能受惠,得以維持可應付基本生活的收入。
三‧暫緩輸入勞工 優化本地人力供應 化危轉機
外界預期未來一段時間,本港失業率仍會有上升壓力,為保本地工人飯碗,勞聯認為,政府應考慮暫緩部分行業的輸入勞工審批,並加強就業支援配套,善用本地資源優化人力供應結構,協助失業人士再就業,或轉職至其他人力需求殷切的行業。
勞聯重申,香港從不缺勞動人口,癥結在於沒有善用潛在勞動力。本港現有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高達 251.6 萬人,扣除退休人士及學生後,有近 90 萬人因不同原因沒投入勞動市場。勞聯認為,為確保香港未來的競爭力,必須優化勞動力供應,而當中涉及勞工、婦女、安老、青年等不同的範疇,政府必須統一規劃,各政策局及部門更應打破門戶之見,通力合作以免各部之間各自為政,令政策自相矛盾。
而青年是社會的未來,但現時許多年輕人感到「有志難伸、懷才不遇」,認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令年輕人對社會抱怨的情緒增大。根據勞聯於 9 月份進行的調查發現,超過 70%的受訪工會代表認為,提高職業的專業化、增強職業技能認受性及地位,有助加強年輕人對工作的歸屬感,推廣「匠心」的專業精神,可令工作向上流動的機會增加,提升年輕人對社會的滿足感,並可增強香港在有關專業的競爭力。勞聯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推動職業技能專業化, 增強各個職業技能在本地及國際認受性,藉此提升專業地位。
四‧ 加強打擊欠薪 主動支援申「破欠」
「破產欠薪保障基金」(下稱「破欠基金」),是僱員面對公司結業浪潮,最後一道支援,按現行規定「破欠基金」發放特惠款項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有人向僱主提出破產或清盤呈請,但近期勞聯接獲多宗個案,有酒樓結業後沒有被清盤,被欠薪的工友遂透過法援申請僱主清盤,惟因數名發起維權的工友均超出資產限制,法援申請未獲受理,在苦無其他工友挺身而出的情況下,從今年五月勞資審裁處頒布判令,至今超過半年十多名工友仍處於申請法援的狀態,情況令人憂慮。
與此同時,不少欠薪個案的工友反映,由求助至申領「破欠基金」的過程中,處方亦沒有就是否會檢控欠薪的僱主進行諮詢,令人質疑政府打擊欠薪情況的決心。勞聯敦促政府必須更主動協助被欠薪的僱員追討欠薪,以及支援他們申領「破欠基金」,並加強檢控欠薪的僱主,打擊欠薪情況。
另外,根據勞工處資料顯示,「破欠基金」於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基金錄得 4 億 1320 萬元盈餘,截至今年三月底,基金的累積盈餘高達 54 億 3,790 萬元,但「破欠基金」發放的特惠款項金額脫離實際,如欠薪上限 36,000 元、代通知金上限 22,500 元、遣散費上限首 50,000 元,另加餘額的50%,以及未放年假及未放法定假日薪酬上限 10,500 元等,特惠金上限明顯追不上勞工市場的步伐。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 2019 年第三季(7 月至 9 月)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的結果,香港打工仔女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為 18,900 元。勞聯認為「破欠基金」對勞工的保障必須與時並進,提高「破欠基金」各項特惠金上限,並將有薪產假、男士侍產假等納入保障範圍,以確保勞工得到應得的法定權益保障。
五‧儘快實施取消強積金對沖 穩定退休生活
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重要支柱之一,然而在對沖機制下,強積金的退休保障功能正不斷被削弱。政府於去年底公布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但要 2022 年才有可能正式立法,勞聯認為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是承載着勞資雙方得來不易的共識,在當前社會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大規模裁員潮或會出現,大批僱員的強積金勢將被對沖以抵銷「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勞聯敦促政府儘快實施取消強積金對沖才可完善強積金的退休保障功能,減低市民退休生活的負擔。
六‧劃一勞工公眾假期日數 消除落後及不平等
勞工處早在 2011 年委託政府統計處,透過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就劃一假期進行調查及收集數據,其後調查報告也經勞顧會討論,對劃一假期日數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礎。而政府統計處 2015 年 2 月「香港僱員放取法定假日及公眾假期的調查」的結果顯示,全港有多達 97 萬 8 千多名僱員是放 12天傳統稱為「勞工假」的法定假期,佔全港僱員人數超過三成。
數據同時顯示,假期越少,工時卻愈長,放「勞工假」的僱員,平均每星期工作 5.9 天;而放17 天公眾假期俗稱「銀行假」的僱員,平均每星期工作 5.3 天。調查也顯示,低薪行業如飲食、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食品加工及生產、洗衣及乾洗服務以及零售業等,皆有較高比例的僱員只放取勞工假。
增加 5 天假期可讓打工仔更多時間陪伴家人,進一步落實到政府提倡的家庭友善政策,也可鼓勵市民在職進修。所以,勞聯強烈要求政府儘快修訂勞工假的日數,使之與公眾假期看齊,從制度上消滅這落後及不平等的情況,讓約 100 萬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奮鬥的基層僱員享受同等的待遇。
七‧違反安全規例處罰輕 設最低罰則始具阻嚇力
工傷個案高企,今年上半年已錄得 16670 宗職業傷亡個案,根據勞工處於今年 3 月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建議提高職安健法例罰則,最高罰款額增至 300 萬元,最高監禁刑期增至2 年;針對極嚴重個案,最高罰款額為違法僱主的一成營業額或 600 萬元,以較高者為準,最高監禁期則為 3 年。
然而,勞工界一直批評 1997 年訂立的《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及 1955 年訂立的《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對僱主的阻嚇力度不足,根據上述勞工處的文件顯示,相關法例自生效至今 64 年來,只有 3 宗個案曾獲法庭判處監禁緩刑,並沒有任何人被判即時入獄。
有工會代表反映,認為必須為嚴重個案訂定最低量刑標準,才能根本性加強對僱主的阻嚇。勞聯認為人命事件關係極爲重大,雖然勞工處建議將以「簡易程序罪行」提出檢控僱主 /東主/處所佔用人的「一般責任」條款的最高罰款額增加六倍,最高監禁刑期提高至兩年,但如無訂定最低量刑標準,難以保證相關法例能起到應有的阻嚇之效,實際作用不如設最低罰則。此外,有關建議提出後,當局卻又束之高閣,逾半年未見處方積極跟進,勞聯促請處方認真處理職業傷亡有關的法例,儘快啟動修例程序提高違反安全規定的罰則,以收阻嚇作用。
八‧加快工傷復康先導計劃 擴大職業病保障範圍
為受工傷的僱員提供及時的復康服務,使他們能早日痊癒及重投工作,無論是對社會以及僱主僱員均有裨益。根據立法會文件6,保險業界自 2003 年起推行了「自願復康計劃」,為受傷僱員提供免費使用私營的復康服務但成效偏低,在 2016 年約有 35000 宗工傷個案,只有 3505 宗個案的僱員參與,反映有關計劃因被視為主要是以保險公司及僱主的利益為依歸,令僱員卻步。勞聯認為,容許一個獨立於僱主的機構,為工傷的工友提供適時及高協調性的私營治療及復康服務,將有效減低受傷僱員的顧慮,加強復康計劃的成效。
而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將推出為期 3 年及針對建造業工傷僱員的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但有關先導計劃只針對建造業工傷僱員,而且預期要數年之後方會實行,對於每年數萬名工傷的工友來說是杯水車薪,覆蓋工種少,實行時間亦拖得太久。勞聯認為政府應盡最大的努力,擴大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參與的工種並加快實行,以讓受工傷的僱員早日獲得合適的治療。
與此同時,本港對職業病的保障不足,一直為人詬病。勞聯強烈建議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成立由勞資官三方組成的「職業病研究所」,研究擴大本地職業病保障範圍,包括建立本地醫學研究,建立本地的醫學文獻及數據,定出客觀標準為僱員提供職業病補償,並研究將「過勞死」納入在僱員補償條例之內。
最後,勞聯認為:「勞動有尊嚴 !」讓僱員工作時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有助增加社會穩定。勞聯認為政府必須及時檢討勞工政策,改善不合時宜的法例,加強對僱員、以至不同形式的勞動者,工作時得到充分的保障,減低社會矛盾。同時, 政府亦應帶頭建立平等互利的勞工政策,改變僱主視勞工只是生財工具的觀念,為勞資雙方創造共贏的平台。為此,勞聯建議:
九 ‧儘快實施 14 週產假;
十 ‧放寬連續四天病假才可享有疾病津貼(有薪病假)的規定;
十一 ‧最低工資一年一檢,訂立最低生活工資線;
十二‧立法制訂標準工時;
十三‧設立全民退休保障;
十四‧立法保障惡劣天氣下僱員權益
十五‧ 修訂連續性契約規定 研究保障獨立工作者
面向未來,就業市場「零散化」、「兼職化」勢將更加普遍。根據 2019 年第 3 季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包括兼職、長散工、臨時工等 7 天內工作少於 35 小時的人士高達 56.4萬人,加上 22.8 萬名自僱人士,兩者合共 79.2 萬人,佔 385 萬名就業人口比例超過兩成。這群「弱勢勞工」在他們默默工作的背後,卻缺乏基本的勞工權益保障,強積金、有薪假期、有薪病假、有薪產假、長期服務金等保障全無,更隨時要面對失業或解僱的風險。勞聯認為,政府必須修訂“4.1.18”連續性契約的規定,把更多零散工人納入勞工法例的保障。
再加上,網上平台應用日益普及,所謂的「零工經濟」的工作模式盛行,如送遞服務、駕駛和自由工作者等工種,不少都要求從業員以自僱人士身份獨立工作,而非以僱員的聘用形式工作 。在現行下法例下,該類的從業員均不能享有《僱傭條例》下的法定僱傭福利和保障。勞聯認為,面對新興的工作模式,政府應前瞻未來儘快就獨立工作者的保障展開研究,讓他們免受不公平合約條款損害,以及享有勞動者應得的保障。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謹啟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