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聯回應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
紓困措施見突破 長遠難題待破解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佈之際,香港正經歷自疫情爆發以來最為嚴峻的時刻,確診個案數目屢創新高。隨著防疫措施一再收緊,愈來愈多行業受影響停業,百業俱廢。勞聯樂見政府汲取本會提出「租金扣稅」、「降低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領取門檻」、「電子消費券」及「延續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等的建議,引入住宅物業累進差餉制度,尤見政策思維有所突破,有利社會收入再分配;另一方面,政府雖一再提出創造更多優質、多元的就業機會,然而力度明顯不足,諸如提升社會向上流動機會、失業保障制度、加強社區兒童託管及協助工人轉型轉業等都流於表面,社會深層次問題仍有待破解,勞聯冀政府能進一步完善相關規劃,並提出下述建議:
1. 失業貸款非萬能 應設恆常制度支援失業及開工不足
疫情的再度打擊下,經濟勢必難以短期內翻身,可預視未來失業率會不斷惡化,然而是次預算案單純提及會延續「百分百失業貸款」及加大貸款額,並盡量協助疫情下收入大幅減少的人士。然而,勞聯認為協助疫情收入大幅減少人士,貨款不應只是唯一方法,勞聯認為政府應向他們提供額外的現金支援,長遠應設立更全面且恆常化的失業援助機制。
2. 完善有時限職位 加快聘請抗疫職位
政府再三預留66億元,增設有時限職位,然而截至去年底,兩輪計劃只有4萬5千個職位已入職,佔整體職位的7成5,情況不甚理想。為紓緩因疫情及抗疫措施導致的失業情況,勞聯認為有必要改善過往為人詬病的「招聘慢、入職慢」狀況,特別是加快與防疫抗疫相關的職位,待失業市民盡快就業比單純的濟助來得更重要。
3. 推動職業教育欠力度
毅進文憑課程資助計劃是青少年追夢的其中一個途徑,政府打算再作優化並恆常化,無疑是令人鼓舞,勞聯認為政府在推動發展職業教育的力度不足,應加強推動技能技術學科的發展,長遠推動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雙軌發展,才能惠及更多學生,為港培養更多元化人才。另外,「持續進修基金」資助上限雖由每人2萬元增加至2.5萬元,並撤銷年齡上限,但政府亦應檢討相關課程的數目及質素,再進行完善,長遠下來才能令「自我增值」蔚然成風。
4. 擴大消費券使用範圍 延長使用期限
去年度的電子消費券,不適用於繳交水電費或稅項,許多基層市民期望消費券可用於這些涉及生活的必須開支,並期望能延長電子消費券期限。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2022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