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聯對2016年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意見

勞聯對2016年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意見

行政長官在2012年參選時的政綱,提及與僱員權益和民生有關的部分:

  • 成立專責小組,包括勞、資雙方及勞工處長代表,研究改善高危工種工人的工傷保障,包括保險、賠償、治療及康復服務。
  • 檢視最低工資立法的成效,定期按經濟、社會情況檢討及調整最低工資水平。
  • 跟進現屆政府就標準工時的調研,成立專責委員會,包括政府、僱主和僱員代表、學者和社會人士,共同研究推動標準工時立法工作及涵蓋範圍,關注僱員超時工作的情況和安排。
  • 逐步降低強積金戶口內僱主累積供款權益用作抵銷僱員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比例。
  • 長遠而言,研究人口老化對公共財政的影響,及早籌謀和作出財政撥備,成立及累積養老基金,以應付日後人口老化對養老、護老、醫療等服務需求的額外開支。

就以上各點,除了最低工資的部分已經推行,其他的進度非常緩慢。因此,勞聯對特首未來的施政提出本會在勞工政策、社會民生上的一些建議,目的是進一步改善本港勞工權益,保障基層生活,以期達致老有所依,安居樂業。

 

保障勞工權益,培育下一代

  1. 落實標準工時立法

標準工時委員會成立至今已逾年,期間亦曾多次就「工時諮詢」及「工時研究」進行會議,舉辦公眾諮詢會廣納意見,並於本年3月18日達成共識要求就規管工時立法。勞方委員亦強烈要求規管工時不止於由僱主與僱員自行議定合約工時,而是立法規管每週工時和超時補償方法,因此須制訂標準工時。既然委員會已有立法共識,政府下一步應明確落實標準工時的立法時間表,以解決香港僱員工時過長的問題。

本會建議「標準工時」可訂為每週44小時,讓僱員能達致作息平衡,亦有時間兼顧家庭及進修等私人生活。在超時工作的工資率方面,則可訂為基本工資率的1.5倍,避免出現無償加班的情況。

  1. 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

特首在參選政綱中曾提及逐步降低強積金戶口內僱主累積供款權益用作抵銷僱員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比例,但在2014年和2015年的施政報告中卻隻字未提,本會強烈要求政府儘快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以確切保障僱員的退休生活。

  1. 加強保障職業安全

按照勞工處職業安全及健康部公佈的消息,2014年工業意外的死亡人數爲25人,而過往平均5年死亡人數爲26人。這反映工業意外的死亡情況沒有明顯改善。本會認為政府應加大力度保障職業安全。

未來數年仍有多項大型基建工程在本港開展或持續進行,僅港珠澳大橋本地工程展開至今已造成多宗傷亡事故,故此勞聯促請特首儘快履行競選承諾,成立包括勞、資雙方及勞工處長代表的專責小組,研究改善高危工種工人的工傷保障,包括保險、賠償、治療及康復服務。

對於現行《僱員補償條例》,本會認為對僱主各項違例行為的罰則仍有不足,例如僱主不依法例投購僱員補償保險、無理逾期或瞞報工傷事件,條例亦只設有最高罰則,而無量刑起點,未能對不法僱主造成阻嚇作用。

另外,現時《僱員補償條例》中的物理因素所致的職業病類別,並不包括大部份的勞損痛症,例如下肢靜脈曲張、足底筋膜炎,以及頸椎勞損、肩胛及腰背痛等常見職業病,令不少因長期工作而導致以上勞損的飲食業及服務業僱員未能受保障,政府必須儘快檢討現行職業病表列,把以上勞損痛症納入職業病範圍。

  1. 反對擴大輸入外勞 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政府自2014年開始就建造業各工種的人手短缺而推出優化措施。至今,已經引入逾400名的補充勞工,而部分勞工並非屬於專業工種。本會一直相信香港仍存在不少有關人才和具潛質且有意投身建造業的人士,故此本會認爲可透過於中學加強職業教育和增設建造業的課程,為本地建造業提供生力軍。此外,本會亦重申輸入外勞必須依偱現有經過勞工顧問委員會同意的機制,以保障本地工人的權益。可惜,外勞一簽多行的所謂『優化』措施在未有勞顧會共識下就強行推出,我們認為應予取消。

  1. 劃一每年17天法定假日 設立有薪教育假期

由於《公眾假期條例》與《僱傭條例》的差異,香港僱員的假日權益有不同標準,公務員及一般「白領」僱員每年享有17天的公眾假期,而大部份俗稱「藍領」的基層員工則每年只享有12天的法定假期。這些差別既難以自圓其說,也對僱員不公平。我們建議把每年的法定假期改為17天,與公眾假期看齊,並設立每年4天的有薪教育假期,以鼓勵僱員進修。

  1. 落實家庭友善政策及扶助少數族裔 釋放潛在勞動力

不少僱主團體近年聲稱有多個行業如建造、護理安老、零售餐飲業等出現人手短缺,要求擴大輸入外勞,然而此舉只會影響本地工人就業,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政府應銳意投放資源,積極改善行內工作待遇、工作時數等硬性條件,創建行業的良好生態,以吸引更多人士,包括年青人入行。

另外,為釋放潛在的婦女、退休人士、少數族裔等潛在勞動力,政府應加強推動家庭友善政策,例如為社區支援服務增撥資源,讓非牟利機構增加托兒服務名額,以及鼓勵業界推動家庭友善工作指引,加強扶助少數族裔等,讓更多婦女及潛在的勞動力能夠投入就業市場。

  1. 最低工資一年一檢

香港首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時薪28元自2011年5月正式實施,到2013年5月調升至30元,再到2015年5月調升至32.5元,累積升幅只有16.1%,遠低於四年來累積的通脹,可見最低工資現行「兩年一檢」的運作,導致最低工資水平長期與實際通脹情況脫軌。再加上現時最低工資委員會討論的主要是2015年的數據,新的最低工資水平要到2017年5月才實施,數據滯後,削弱了最低工資保障基層工人生活的作用。

環顧香港以外的國家及周邊地區,如英國、澳洲、新西蘭、法國、日本、南韓,甚至內地部份省市如廣東省,均有實行最低工資「一年一檢」的制度,本港最低工資的檢討水平實應縮短至「每年一檢」,讓最低工資增幅追上生活開支升幅,保障基層僱員生活。

  1. 強化生涯規劃 發展多元產業 加強職業教育

某青年團體曾就青年就業困難進行研究,發現青年人因欠缺工作經驗而多尋找兼職和散工,令他們的履歷表出現「頻繁轉工」的情況,長遠影響僱主對青年人的印象和招聘意欲。另外,亦有不少青少年因電視劇等表面認識而投身某行業,最終因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而「做唔長」。

本會建議政府繼續加強宣傳和教育,在現時主流教育課程內加入職業教育元素,為學生提供職業參觀計劃及各種體驗機會,全面推廣職業教育,讓學生於中學期間能對各行業的認識更深;並加強與業界及工會、非牟利團體等合作,邀請某些行業人士親身講述工作內容、行內狀況和晉升前景,甚至提供實習機會,讓年輕人親身接觸、摸索和了解自己的興趣,規劃和發展他們的職業藍圖。另外,現存的副學士制度存在不少問題,令青少年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家長又有怨言,對之應進行全面檢討。

  1. 政府帶頭實施延長公務員退休安排

按政府2011年的數據,本港約有15萬名60-64歲的退休人士,大多數的身體機能處於正常水平且逾半擁有中學或以上的學歷,顯示即將退休的人士仍存在大量擁有工作能力的人士。政府人口督導委員會亦提及,社會面對人口老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等問題,若政府能鼓勵推動這些健康的退休人士重投職場,能有助改善人手問題。

因此,本會強烈建議政府儘快延長公務員服務年期,透過公平公開的方式,重新招聘即將退休的人士繼續爲政府和社會服務,亦可以爲社會起牽頭的作用,間接鼓勵企業延長退休年齡和重新招聘有能力且健康的退休人士。

  • 停止非公務員合約聘請模式 加強公務員醫療福利 延長公務員服務年期

政府自1999年1月起推出非公務員合約規定,以望縮減政府開支,近年更將大量工作外判,務求進一步減省支出。外判工作不但使服務質素不斷下降,導致事故頻生外,亦嚴重影響公務員團隊士氣,不少合約制員工和外判員工反映出現「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本會認爲政府不應只顧削減開支而犧牲公共服務質素,並應該停止非公務員合約制和外判工作的安排。

2014年的施政報告只提及增設一間公務員診所和加強牙醫福利,對於隊伍龐大的公務員團隊,此舉顯然不足以應付需求;而2015年的施政報告完全沒有提及任何安排。本會要求政府全面檢討公務員醫療福利政策,繼續擴大公務員診所及牙科服務,並把中醫治療納入公務員醫療福利中,讓公務員能按公務員事務規例,享有最佳護理及治療。政府亦應為2000年6月1日或之後按新條款受聘的公務員增加醫療福利,例如在離職後亦繼續享有相關福利,與舊制公務員看齊,以提升公務員士氣。

眾多公務員亦非常關心延長退休服務年期的安排,本會亦希望公務員事務局能儘早就此議題公佈作公平公正的安排,惠及即將退休的公務員,以挽留人才爲政府和社會服務。

紓解貧困,增加收入

  1. 儘快推行全民退休保障

扶貧委員會委託周永新教授研究的《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報告中,建議推出全民老年金,按照政府在2012年發表的人口推算數字,預計香港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2011 年的94 萬人上升至2041 年的256 萬人,所佔比例由2011 年的13%上升至2041 年的30%;而按照政府所訂立的貧窮線和社聯在2011 年所作的調查顯示,28.8 萬人屬於貧窮長者,佔整體老年人口的三成。由於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問題日趨嚴重,本會認為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實在刻不容緩。

另外,周教授的報告已於2014年8月公佈,但政府相隔16個月,直至本年12月才向公眾進行全民或非全民方案的諮詢,反映特首和現屆政府並未盡力履行政綱內的工作。本會強烈要求特首於任期內完成所有諮詢方案和明確提出落實時間表,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1. 取消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資產審查和加大資助額

政府計劃在2014年尾全面檢討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包括計劃的目標、申領資格、運作方式等,我們再次建議政府應該取消該項計劃的資產審查,只設入息限制作為申領資格,讓計劃真正達至鼓勵就業的目標。

另外,港鐵和九巴由2011年至今的累積加價幅度分別爲18.25%和16.9%,相反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由2011年設立至今,資助額仍未作出任何調整。本會強烈要求政府按照通脹情況將交通津貼的半額津貼和全額津貼儘快作出相應調整。

  1. 為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人提供租屋津貼與及繼續寬免公屋住戶租金

現時有20多萬宗公屋輪候申請個案,部份公屋輪候冊上的家庭現正租住私人樓宇或劏房,除了居住環境的衛生及治安欠佳外,近年他們更面對住房租金大幅飇升的問題。故此,政府應為公屋輪候冊上的合資格家庭提供租金津貼及稅務寬減,並對私人住宅實施租金管制,以免因上述租屋津貼引發業主群起加租的情形出現。另外,可繼續寬免公屋住戶的租金,以減輕基層巿民的生活壓力。

  1. 設立失業貸款基金

政府在2008年改革稅制的諮詢文件指出,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系,面臨許多挑戰及不明朗因素,容易受到衝擊。當經濟不景時,最容易觸發的就是失業浪潮。按統計處資料顯示,本港今年8月至10月失業率是3.3%,就業不足率1.4%。整體失業率目前雖然維持著低水平,但為防範於未然,政府有必要嘗試推行失業貸款基金,為暫時失業人士提供低息或是無息的貸款援助,一方面能激發失業人士的求職決心,另外亦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因此,相關制度必須儘快推行及逐步完善,才能在勞工市場的新一輪裁員潮來臨時發揮作用,協助巿民就業。

  1. 檢討稅制,擴闊稅基

本會祈望政府可著手調節收入,檢討現行稅制,擴闊稅基,現時全球多個國家如英國、澳洲、德國都有推行物業資產增值稅,香港亦應設立資產增值稅,以能者多付為原則,規定在證券市場和物業轉讓上獲利者需繳稅,增加庫房整體收入。

另外,本會建議政府在徵收利得稅上可引入累進成份,以盈利比率來調節徵稅多寡,利潤較高的企業應繳付更多稅項,承擔較大的社會責任,體現了公平稅收原則。勞聯亦建議政府延續2013至14年財政預算案的方針,對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作出寬減,並擴大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子女的免稅額,協助低收入家庭,紓解貧困,還富於民。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七日